近日,德州学院药学院“本草青行,岐黄赋能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临邑县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以“精神铸魂—文化惠民—科技助农”为主线,串联红色学习、科普服务、基地调研三大板块,在乡土实践中书写青年担当。
双馆研学:在精神谱系中锚定初心坐标
实践团队首站走进王为民纪念馆,全体人员学习王为民同志“敬业、创造、爱民、奉献”精神,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,与当代志愿服务理念对标,激发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在邢侗纪念馆,全面了解了临邑深厚的历史文化,让志愿者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多元生命力。


童叟共学:中医药文化的双向浸润实践
实践团队走进孟寺镇社区,面向儿童开设“本草童话课堂”,以绘本为引,配合陈皮、枸杞等药材实物观察,用“药材猜猜乐”游戏强化记忆;艾草锤制作环节中,孩子们捶打艾叶时,志愿者同步讲解“艾叶温经”的药理,让抽象药效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体验。针对社区居民,构建“养生科普+数字助老”服务矩阵,打造“银发服务包”:发放中医养生宣传单页;现场体验制作薄荷、丁香等药材调配驱蚊香囊;一对一、手把手教会老人健康码亮码、线上预约问诊,用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,让厚重的中医药文化跨越代际鸿沟与数字屏障,走进群众日常生活,实现“传统文化护佑健康”与“数字时代不掉队”的双重守护。


田间问诊:中药材产业的振兴路径探索
实践团队深入孟寺镇周韩村菊花种植基地。技术人员以“田间课堂”形式详解种植方法、生长周期、病虫害防治等知识;志愿者实地观察菊花的生长形态,了解其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。并就种植技术、品牌推广等需求问题进行交流讨论,以中医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。


本次社会实践活动,构建起“学习—实践—赋能”的完整链条:双馆研学夯实信仰之基,中医药科普激活文化认同,田间调研则将专业智慧转化为振兴动能。让青年实践以“润物无声”的方式,在临邑热土上刻下“文化传承有我、乡村振兴有我”的时代注脚。
(作者:药学院 高麦玲 董玲 撰稿审核人:冯立顺)